院选派出国博士后在唇腭裂致病基因功能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揭示唇腭裂基因突变致病分子机制

        公司选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博士后刘欢医师对唇腭裂GWAS研究功能性解析取得进展,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non-coding variants at 1p22 that are functional for non-syndromic orofacial clefting”(《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位于人类染色体1p22区段功能性致病常见突变鉴定》)为题,于2017年3月13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这是公司研究人员继边专教授团队于上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 “Genome-wide analyses of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palate identify fourteen novel loci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14个新的易感位点和遗传异质性》)之后,在唇腭裂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alt

        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胚胎发育缺损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该疾病对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遗传病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一部分唇腭裂的发病与患儿的遗传背景有关,而不同遗传背景的唇腭裂患儿手术预后也有差别。因此,唇腭裂的精准遗传诊断对个性化的产前干预防控和患儿的综合序列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能够有效的确认与唇腭裂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而从生物学功能上验证这些“相关”致病位点,是推动遗传研究向临床精准诊断转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刘欢医师利用功能基因组学注释、转基因动物模型以及基因编辑手段,以唇腭裂GWAS所报道的亚洲人群最常见的易感基因位点1p22为例,从十多个“相关”致病位点中确定了3个生物学功能致病的基因突变。该研究不仅精准的确认了唇腭裂1p22区段的功能致病突变,更提出了广泛适用于遗传病GWAS结果功能研究体系,推动了遗传病学研究向临床诊断的转化。

        刘欢医师于2014年受公司资助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Jeffrey Murray教授(现任职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和非综合征型腭裂遗传病学结果进行系统化的功能精细解读。三年博士后期间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4759